2019.2.16 晚上 7:30 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表演工作坊】《花吃花》THE FLOWER EATERS,以下是一些個人感想。(有雷注意)

劉思彤、鍾思琪、李茜三個主要角色,在劇裡都有帶出她們悲慘的原生家庭,說悲劇來自於她們原生家庭不幸的擴散,似乎也不為過。
鏘鏘、咚咚兩個角色很純粹是專職幫凶,劇中對她們個人著墨不多,也許可以說是平庸的邪惡。
周子怡看起來是背後煽風點火,導致悲劇的導火索,但劇中對她個人背景也沒有著墨,是滿有趣的一點。但如果把一切問題都歸在她身上,認為只要她不要做那些兩面三刀的事,一切就都沒事,則是一個過於簡單的答案。
就算沒有發生悲劇,三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可能讓她們在往後的人生繼續不幸,例如:過早而不明智地結婚、選擇了錯誤的人、婚後再重複原生家庭的不幸。
(劇中不幸的家庭,是很明顯的不幸,因為隱晦觀眾可能看不懂,但看似正常的家庭,也可能隱藏不幸,參考:《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人很容易不自覺地複製父母和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只要不去覺察,就會複製上一代的模式,再傳播給下一代,就算這個模式是不好的。要斷開這種惡性循環,需要很大勇氣和耗費不少力氣,希望未成年的孩子能做到是很難的,因為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而且人年紀越大,各方面其實也都越僵化。
想要斷開惡性循環,經濟獨立可能是第一步,因為不能期待上一代先改變,別人要不要改變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要不要成長是自己能控制的,如果經濟上還依賴著,就很難不被原本的關係場侷限住。這也是未成年孩子很難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原因,所以劇中三個角色的較好策略可能是,努力撐到經濟獨立的那天,然後追求個人成長,讓自己心智成熟,再去尋求親密關係。
人生很短、很殘酷,過去的事無法重來,我想這也是一些成年人不敢尋求自我成長的原因,如果知道自己原本可以更好,怎麼面對已經過去的事和目前的處境?這種感覺太痛苦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自我成長永遠不嫌晚,只要人生還沒結束前,有可能再碰到什麼奇遇,都很難說。而且就算已選擇的,也未嘗不能因為自我或共同的成長,而變得美好。
這部戲還有一個特點是,有些劇情例如劉思彤最後不斷呼喊不要再看了,讓觀眾強制被成為旁觀者,我內心只想呼喊「不要折磨觀眾了,不然是要觀眾干擾演出嗎」,也算滿有意思的。不知道經過這樣洗禮的人,以後如果看到有人被霸凌,能否有勇氣站出來和被霸凌者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