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1 晚上 7:30 在國家戲劇院看了【表演工作坊】《水中之書》。(可能有些許雷,注意)

整齣劇的核心梗,還滿有趣的,不過覺得沒有太多需要寫的,有時寫多了反而壞事。記得幾年前看《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最後吳念真跑出來講個大道理(什麼批判知識份子的傲慢之類),壞了我對整齣劇的印象。(不過現在也覺得可以寫一篇《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我應該可以講得比吳念真好)
《水中之書》也隱約有點想要講個大道理,不過還好不會到讓人反感,可能也因為那個核心梗太超脫現實,幾個角色因為核心梗發生的改變,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多說教意味。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一次奇蹟。生命中碰到的每一個人,你都不知道他跟你是什麼關係,可能有很深的關係,你都不知道。
撇開劇中在現實不可能發生的核心梗,人生中的每個相遇也都符合這個描述,只是我們不可能每個相遇都同等珍惜,畢竟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大部分的相遇,我們應該不會在初次見面,就知道這個人會是一生摯友或伴侶,而是需要時間慢慢接近和了解。如果自己已經夠成熟、能珍惜別人,不會需要貶低或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在遇到自己想珍惜的人時,即使自己能珍惜對方,對方也不見得是已經懂得珍惜別人的人,對方有沒有可能改變,只取決於對方的意願,無法強求。所以人生中如果能遇到可以互相珍惜的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劇的中場,何實對小蕭說:「我現在感覺生命每一剎那都如奇蹟般地展現在我們四周。快樂也好,痛苦也好,良心也好。當你真正活在那剎那間,接受那一切時,你自己心中的狀態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綻放。」此時,要出門籌資的小蕭說,不,是將就。
我覺得接受並不是說永遠繼續維持目前的一切,而是認識到目前的一切,並接受目前就是這個樣子,然後來決定以後要怎麼辦。就像人生一開始,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拿到什麼牌,但看過手上的牌以後,決定怎麼來打牌,我們還是或多或少有選擇在的。
「將就」是以為自己沒有選擇了,但這不是真的,如果一個關係是損耗、不能滋養自己的,而且無法改變,那就想辦法拉開距離或離開吧。我現在也有一種感覺,有時自己不先脫離一個損耗的關係,就沒辦法準備好自己去迎接一個滋養的關係(即使目前可能還不知道這個關係在哪)。
本來以為這劇寫不了多少東西,沒想到還能衍生出一些來。另外,之前在《花吃花》看簡嫚書演高中生,這次看她演小女孩,也是個有趣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