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動式看劇實驗,邊看劇邊隨意寫些對劇情的想法,在被動接受之餘,也讓自己有一些輸出。(多少會描述到一些劇情片段,閱讀前請自己衡量)(因為不是在寫劇情大綱,不會所有劇情都提到)

第一集
開場老師頭幾句也太靠北的唸教科書調調。
開頭故意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老師還是讓人覺得生硬,或者對白太不自然。主要梗大概就是鑑識學生推理和邏輯很好,但少了同理心之類的。
屍體做得太棒。
爭論另一個案子有沒有疑點的衝突,不過這整群人都好生硬。
亞斯伯格爛梗又出來衝三小。
國台語使用角色上的刻板印象和偏見,還是讓人很厭惡。
小孩打翻鑑識人員(應該是主角?)家裡危險物品,這段實在太做作刻意,老梗廢到笑。
解剖台上睡覺,又是一個爛老梗。
這戲裡的警察真的是智障,誰自殺會把自己溶屍啊?
這集結尾確定屍體不可能是蘇可芸。
方毅任這角色目前我覺得討厭,只是好像也沒有其他比較讓人喜歡的角色,這有點奇妙。
第二集
蘇可芸在錄音室裡看起來好大媽,原來是這個年紀設定?
又一個屍體,可能是蘇可芸,模式可能開始出現,前一案誤以為的被害者是新一案的被害者。
查張聰健這段感覺比較悶。
第三具屍體。
這集倍速看可也。
第三集
回憶,張聰健原本是業績第一名,得癌症後三個月業績掛零,公司也很無良。可能因為是開場快速帶過,還是覺得很生硬,也不引起人特別同情張聰健。
第三具屍體似乎就是張聰健(沒有預示下一個了?),倉庫主人被調查,還是感覺可以用倍速看。
此劇音量實在很有問題,有時配樂聽不太見。
超瞎的,一根針筒留在倉庫附近,之前都沒被發現。
莊家兩兄弟的故事,還是帶不出觀眾情緒。
方毅任推論出三具屍體都是自殺,有超出預期,不錯,這些自殺者的關聯則是懸念。
第四集
開場帶出莊秉耀一開始冒用他哥哥作品的事。
警察在那邊激憤秉耀完全不關心哥哥怎麼了,我覺得這種戲超蠢的,激動個三小,別人的哥哥,又不是你的哥哥(不要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看戲的人更沒必要折磨自己在那邊激憤)。
接著果然帶出哥哥失明後,全家心力、資源都投注在哥哥身上,爸媽走了以後,全部責任變成秉耀在承擔。
這段劉光勇追蹤半天,也是頗無趣,兩倍速還嫌慢。
海茵童年也是滿慘,老梗,大家都要很慘,後面要觀察這個慘跟其他劇情有沒有關聯。
第五集
開場是過去劉光勇打死人的經過,有點鳥。
實在有點受不了小廖的「刑警」形象,可能外國劇的刑警形象看多了。
承寬家裡有個死屁孩,又是老梗,超煩。
真的超智障,劉光勇脖子被醫療器材固定著,承寬還叫他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
劉光勇就輕易地被幹掉了,瞎。承寬還罵別人連一個人都看不好,他自己也在醫院,廢到笑。
第六集
開場海茵爸爸帶著全家自殺只有爸爸真的死了的過去,不知道這段要幹嘛,還看不出能否有特別的用處。
小廖是在講什麼難笑的冷笑話,都屍體了,不管有沒有冰住,被從高樓丟下來,都不會用手護頭啦,超蠢。
電視播出死者們的遺言、願望,方毅任女兒江曉孟也現身影片中,說協助大家完成心願。看到這覺得這協助自殺的作案,也不是什麼新梗,自殺議題的探討好不好,還看不出來。但就算好,也不會因此讓這劇前面的所有缺點不見。
兩倍速持續中,完全合適。
第七集
開場誠皓對曉孟說出心聲這段,大概是目前唯一讓我覺得有點淚點的。
曉孟小時候受傷這段蠢戲,方毅任又回憶一次。我也一直懷疑方毅任能結婚才是最不可思議的一點,跟妻子離異目前也還沒著墨太多。
曉孟唸了一堆小時候看到的方毅任處理的案件,一樣蠢戲。
最後這段親情糾葛戲超廢(還是不知道他們夫妻為何離異)。
第八集
開場這段黑心療養院、周洋和雅均,還真是無聊。
跳海的曉孟和方毅任都沒死,父母感情戲有夠無聊,小時候女兒受傷,爸爸就逃走係三小。
海茵和雅均的說教 PK,還是無聊透頂。
結局也不值得說些什麼。
結論
滿多讓人不爽的點,別的地方也都有人提到,主角們也都不討人喜歡。我看到有人竟然罵說主角討人厭的人,是沒有同情心,生活裡一定也沒有愛。我覺得係得靠北,看劇跟生活並不一樣好嗎,看劇某種程度都是要暫時逃避現實,角色不討喜當然對於作品本身是一種失敗。
另外劇裡提到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很亂用,剛好有精神科醫師寫了文章,我就不自己談這塊,直接連結醫師文章:
談談《誰是被害者》裡的江曉孟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症嗎?
最近的台劇《誰是被害者》裡的江曉孟,在討論她的病歷時,念了很多的疾病,其中有一個很快念過去的病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症。雖然不是整個劇集的重點。因為之前有人許願問說想要了解邊綠性人格,所以透過這篇文章,我們要來還願了。 …
編劇只是賣弄名詞,沒有真的懂,這也是台劇編劇跟美劇編劇的落差,美劇編劇可以讓人感覺到對心理學的掌握非常深。
無論如何都要先愛自己
劇裡誠皓說的話特別讓我動容,可能因為我也是從小缺愛的,但愛要從自己開始,就像那個說討厭主角就是沒有同情心的人很愚蠢,也不會有人因為看了劇就愛我們,而且如果有,那也可能比較多是同情,不是愛。
推薦這個影片,要看到後半畫面上打的字,雖然可能還沒遇到歌詞中説的那樣的人,但要先活著、活好,才有可能遇到。
另外也推薦蘇絢慧老師的《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在受害者情結裡,也不要幻想有個拯救者就能讓自己一切都好了(孤兒原型)。自己愛自己,自己讓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