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多虛偽、多容易背離神

之前有朋友分享「解憂娃娃」這個 App,這對一般人來說,要用不用可能都沒什麼,但看到有基督徒回「謝謝推薦,馬上下載」,讓我充滿詭異的感覺。

看看下面 App 圖片,一般人要用不用是個人選擇,我的審美觀比較傾向覺得不好看,有點陰鬱,可能還可以說是帶點邪氣,當然每個人審美觀不一樣,如果不會和我有一樣不好的感受,使用它當然沒問題。

但對於基督徒來說,聖經豈不有說: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 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 彼得前書 5:7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 腓立比書 4:6

有什麼憂慮不能跟神說呢(就算不說神也還是知道),而要用這種外形就已經充滿偶像意味的東西?這就好像嘴裡說愛伴侶,其實卻不斷找小三。

或者回覆的人並沒有要下載,只是隨口說說,但出於什麼目的呢?討好發文的人、貪圖對方的友誼?就算騙得過人,也騙不過神呀,神會知道這個人講出不是出於真心的話,來滿足個人的貪念。

我很驚嘆,一個人這麼容易自己坑自己,隨便一句話就背離自己的信仰,可能內心太充滿假掰。這樣的人,從一般人角度來說,我也怕自己哪天被賣了;而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則怕被感染到那樣子對神沒有敬畏的心態,不小心就跟著敗壞了。

在舊約看到很多以色列人輕易背棄神的事,會覺得很誇張,甚至到了神讓先知何西阿娶個婚後會再出去當妓女的妻子,使何西阿可以藉此感同身受來傳達神對百姓背棄祂的感受。

不過看了最近這個例子,確實好像也真的很容易,如果心裡沒有時時把神放在第一位,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絆倒了。

(我忍不住覺得,將來敵基督出現時,會拍拍手好棒棒把敵基督捧上位的,大概就是那些膠類假掰人)

看哪,惡人懷邪惡,
養毒害,生虛假。
他掘了坑,挖得太深,
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陷阱裏。
— 詩篇 7:14–15

直觀理解時間、光速不變、相對論

本文試著用一種直觀的想法,解釋標題上的幾個主題,算是整理從小到大對這些東西的一些思考,自己覺得應該頗講得通,但會不會和一些理論或更深的理論有衝突,我自己就還不確定。

Photo by Wil Stewart on Unsplash

時間

什麼是「時間」?如何解釋「時間」?如果要給時間下個定義,可能很容易講得很抽象,不好理解。但如果我們回顧人類如何測量時間,從遠古時代的觀察天體(太陽、月亮),到日晷、水鐘、沙漏等等工具,再到現代的鐘錶,以及最準確的原子鐘,所有這些方法是不是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

可以說,人類都是藉由物質或能量的運動和變化來測量時間的,那我們就直觀地把時間的本質,看作是萬物的變化,是不是可行呢?只要有東西在動,就有時間,所有東西(包括微觀的各種粒子)都完全不動的話,自然就沒有時間存在。所以時間和空間不可分割,不能單獨鎖定「時間」或「空間」,單獨鎖定時間表示空間中還有東西能動,能動就還是有時間,單獨鎖定空間表示沒有任何東西能動,那其實也就沒有時間了。(「時空鎖」參考下面這個老高腦洞大開怪力亂神篇)

老高講海奧華預言,提到時空鎖(2:40)

光速不變

如果時間是萬物的變動,那這個變動有速度的上限嗎?我們直覺會以為沒有上限,但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光速就是上限,實驗做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們自己都嚇到了,嚇得許多科學家都相繼做了實驗,還是得到同樣的結論。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高速前進的列車上,向前打開手電筒打出一道光,這道光的速度仍然是每秒 30 萬公里,不管是在列車上的人,或地面上的人觀察,都是如此。地面上不動的人,計時一秒看到光走了 30 萬公里,但列車上的人計時一秒也看到光走了 30 萬公里後,地面上的人看到這道光的位置是在「30 萬公里」加上「列車速度移動的距離」後的位置。兩個人看到的光速一樣,但列車上的一秒光走了更長距離,所以列車上的一秒比地面上的一秒長。

後來愛因斯坦做出了解釋:

狹義相對論

不過愛因斯坦倒不是解釋為何光速不變,因為這是我們宇宙的設定,有人因此腦洞大開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虛擬的,光速是這個模擬器 CPU 的運算極限。

狹義相對論有個重點是說,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速度越快時間就越慢。以我們前面直觀的理解,時間是萬物的變動,而變動速度的極限是光速,那麼人類坐在太空船上以很高的速度飛離地球的時候,因為整個身體跟著太空船高速移動,身上所有細胞和分子的活動速度加上太空船的速度,無法超過光速,就表示太空船速度越快,整個人體的細胞和分子的活動速度越慢(船上的鐘也是因此同樣走得慢了)。

太空船上的人的一年,若是等於地球上十年,在地球上的人看起來,好像船上的人壽命長了十倍。但其實船上那個人,如果在地球上一年能讀一百本書,他在船上一年(地球已過十年)還是只能讀一百本書,因為他整個人都變慢了。

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多考量了重力(引力)的影響,並告訴我們「重力」和「加速度」是等效的,也就是如果我們處在沒有重力的外太空上,但太空船以「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度(9.81米/秒²)前進,我們在太空船內可以感受到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而且無法區分出它是來自加速度或真正的重力)。

重力和速度一樣也會影響時間,重力越大時間越慢,順著我們前面直觀理解的邏輯,可以想像成重力影響下,物質比較不容易自由運動(其實光也同樣會被影響),一部分能動性被抵銷了,所以和處在高速移動下一樣,時間會變慢。

地球上重力強度和與地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飛機上放一個原子鐘,一次往東飛、一次往西飛,飛回來和放在地表上的原子鐘比較。飛機高度距離地心比較遠,重力比較弱,時間會變快,但是向東飛的飛機速度比地表快(雖然地球會自轉,飛機本身也是會被地球自轉帶著轉),所以東飛速度同時會讓飛機的時間變慢。向西飛的飛機速度則比地表慢(地球自轉速度減掉飛機速度),西飛的飛機除了重力弱,也會因為速度比地表慢而時間變快。

科學家的預估值(分為廣義相對論預估、狹義相對論預估、加總),和實驗結果如下圖:

Hafele–Keating experiment

結論

最近剛好有個中年男子跟我抬槓,我覺得中年男子有時會有種毛病,好為人師喜歡指教別人,他們不管是否正確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意思,或者他們自己是否知識有錯誤,就只顧表現自己要指教別人的需要,我也很疑惑這樣就能得到價值嗎?(這個跟我抬槓的中年男子的錯誤是,只看廣義相對論,忽略狹義相對論)

以本文直觀的方式理解,似乎也都能符合科學家做實驗得到的結果,但還能理解到多深的程度,我也不確定,可以作為以後更多的思考練習。

後記

這篇是讀郭業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的一個作業,至於有什麼關聯,是書最後有一段講到:

除此之外,我還相信宇宙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一體的,我們只是大爆炸之後分出來的而已,我相信我們彼此是相連互通的。當我發出願望的時候,我全然相信我的腦袋、我的身體,還有我與他人的連結會召喚智慧聚集,就像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聚在一起解決我所提出的問題。

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和邊緣型人格障礙

首先聲明一下,我不是相關專業或做相關工作的,本文所寫的是從小到大生活中看到的,以及看書看資料後,得到的一些想法,純屬個人看法而已。

發展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在他的書《Leading Minds: An Anatomy Of Leadership》提到四種心智模式:
1、「二元對立」,就是把世界分為好人和壞人,而好人最終會戰勝壞人。
2、「力求公平」,這種心智模式承認好人有缺點,壞人也有優點。
3、「相對主義」,這種心智模式認為,根本就沒有什麼好人和壞人之分。
4、「個人整合」,這種心智模式認為,好和壞是相對而言,你需要選擇一個主張,儘可能整合各方的利益。
(有興趣可以參考這個 Google 搜尋結果:加德纳 二元對立 心智模式

加德納說二元對立是五歲小孩的心智模式,但現實中很多人身體雖然長大了,心智仍然一直處在五歲小孩的模式。這樣的人我觀察到的一大特色就是,看戲要分好人、壞人,會問某個角色是好人還是壞人,對於沒有明顯二元對立的劇情,或複雜的角色,會感到很焦慮。

而邊緣型人格障礙有一個特點是:極端的思考模式,黑白、對錯分明,易造成人際衝突(參考),講白一點就是:不是把別人看得很好(好人),就是看得很壞(壞人)。我想邊緣型人格障礙或有這種傾向的人,心智模式應該都是停留在「二元對立」,不然不會有「極端的思考模式」這個特點。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或有沒有人可以研究看看,或不用研究就可以定論?


一些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案例)描述,可以參考 Randi Kreger 的:


「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加上邊緣型人格障礙,可以組合出很多情境,
比如:

  • 人都是自戀的,所以邊緣型人格障礙者會認為自己是好人,關係中有什麼不好的地方,都是對方的不好。(投射、指責)
  • 因為自己是好的,自己認為的一定是好的,對方必須聽我的,「我們」必須是好的。(自我中心、Randi Kreger 書中說的高功能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
  • 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言行有很多孩子氣特徵,連爭吵也讓人感覺在跟小孩吵架,因為心智模式還是小孩模式,一切就很明瞭了。

所謂的各種人格障礙,其實都是人為的分類,真實的人很多情況下都是光譜分佈或程度的不同。人類似乎還無法完全了解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影響生理,或者兩者交互影響,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或有沒有因果關係,都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辨別。

先不論「二元對立」心智模式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否有因果關係,或其他什麼關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是否每個人都有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的可能?有人一輩子看戲看到老,還是在分好人、壞人,是什麼因素造成沒辦法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是智力沒有達到一定水準?還是缺乏某種自省能力,還是不夠 open-minded?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幫助一個人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

如果有確切的辦法可以幫助人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那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且心智模式是二元對立的人,先幫助他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是否有可能作為改善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切入點?

總結

本文其實主要是在表達幾個我很想知道是否有答案的問題:

  1. 邊緣型人格障礙者是否都還處在「二元對立」心智模式?
  2. 是否每個人都有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的可能?有沒有明確的做法可以達成?脫離「二元對立」心智模式是否有助改善邊緣型人格障礙?

井底之蛙之所以是井底之蛙

在書上看到一段話:

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賈斯丁‧克魯格(Justin Kruger)和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大約十年前做了一項破天荒的研究,證明人們如果欠缺成功執行任務所必備的知識,也會不知道自己有缺陷、哪裡有缺陷。比方說,文法與邏輯的測驗分數落在十二百分位數的人(就是一百人當中贏過十一人,排名八十八),會以為自己位於六十二百分位數(一百人當中贏過六十一人,排名三十九),他們不僅會高估自己的成績,也無從評估自己的答案正不正確、哪裡答錯,也就無法準確看出別人比自己厲害。

覺得這大概就是井底之蛙之所以是井底之蛙的原因

因為太差了,反而不知道自己差,還自我感覺良好到以為自己和厲害很多的人差不多

也許也可以解釋我之前遇到的另一家公司的合作夥伴,很多雖然都是台灣頂尖大學的碩士,還不吝誇張地直接叫我神

正因為這些人頂尖,所以可以看出我比他們強一點點的地方,然後也不吝給別人讚美

反觀另一些…. 我就不多說了

地位與人格

沸水經營 35頁的一段話

「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隨著地位提升,人格也會隨之精進;而另一類卻是轉而為惡。」

 我覺得提升的那種比較可能真的是因為地位提升,覺得責任變大,所以自己也努力成長

但不好的那種,我覺得不是變壞,比較可能本來就不是好東西

因為地位提升,所以更有做惡的空間….

有些自卑轉自大的人,沒有地位就已經常常表現出自以為是的一面了

提升上去怎麼可能會有好結果….

最近發現這一類的人好像都有些相同的 pattern,一些動作、行為,講話的方式等等

小咖講話沒人信

這篇 Path to salvation (2) : die and rise above the death 的一段

我為啥會提起彭明敏那篇文章呢??

綠營笨蛋們啊,我講啥,因為我是小人物,就不會信我,要抬出彭明敏來,大家才會信。

我早就發現了,同樣的話,我講沒人聽,杜正勝講的比我還差,大家倒是很信。

我也有同樣的感觸….

有些人就是:明明你講的是對的,他不信,掛顧問的人講同樣的話,或做同樣的事,他就信了

我覺得台灣有些人,真的就是只會從外在的條件,如學歷、經歷、職稱等等,來衡量別人還有別人講的話

沒辦法直接判斷出對方的實力高低,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距

有時候一些事,其實自己簡單動一下手,try 一下,就可以知道到底對不對,也不願意動手驗證,硬要固執自己錯誤的見解

這難道是講話的人的問題?明明是講的人可以讓聽的人受益的事,還要講的人全部服務到家不是很奇怪,聽的人(受益者)自己也該做點功課吧

不容易驗證的事就算了,連花幾分鐘就知道對錯的事也不動手,這完全沒有講的人的責任了啊


  • 留言者: 阿妮
  • Email:
  • 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tifyko
  • 日期: 2010-02-22 10:43:41

從這點上就可以獲得印證!

對自己極度的沒有自信,需要靠附和大咖的論點才能獲得紓解,

就算大咖講的不對,也不敢提出反駁!

啃,台灣人真的一堆北七!

小說中咒語裡的「你」

很討厭小說咒語裡的你用汝這個字,但其他部分根本還是白話,用汝比用你還糟糕….

跟加之乎者也就以為自己在寫文言文一樣蠢….

我個人的建議是,寫成通順的白話文(不管是翻譯或創作)絕對比咬文嚼字的四不像好

而且通順的白話文,美度也絕不會比真正的文言文差….


  • 留言者: Marv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8-24 21:37:21

我很討厭的一句話是:

汝父吾久未贊汝,汝不知吾之履著幾番矣‥

有一陣子很多人很喜歡講‥‥ 沒道理、沒學問、又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