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Reading
什麼才叫黑暗系作品
有人說《女神自助餐》是黑暗的作品,我前陣子看了
我覺得這本要稱為「黑暗」的話,我還不如去看《白夜行》或《愛殺17》(一時想不到更黑暗的例子,獵奇跟黑暗還是要有所區分)
本來想給很低評價,不過因為作者文字非常流暢,還是給了三顆星
整本都是灑狗血老掉牙女拳調調:女性都是受害者,父權、男性、甚至其他女性都是加害者(完全一面倒的政治正確讓人反感)
真正的黑暗,應該是要有一種「外界的黑暗」、「自我的黑暗」的辯證關係
總共聽說三個人都覺得這本根本不黑暗,可是我懷疑有誰會對說這是黑暗的人說出來
所以覺得女生某種程度是很虛偽的,如果這種想法都說不出口,所謂彼此的關係也不過是在互相好棒棒的扮家家酒罷了
Lost in Thought: 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
萬維綱《精英日课⁴》介紹的女哲學家寫的書《沉思日记:智识生活的潜藏乐趣》(中文書名參考: https://witreader.com/articles/735251427478/ “身可能动不了,但心依然可以远”的假日书单
我簡稱這本書 Nerd 的理論聖經,還真只有哲學家會寫出這種為 Nerd 提供理論支持,說 Nerd 為學習而學習是人生意義的書
介紹裡(應該也是書中有提到)有講到《刺蝟的優雅》裡的看門人荷妮,躲起來讀哲學、文學,是真正為學習而學習
還有講到傑克·倫敦小時候家裡很窮,曾到富人家做客,喜歡上富人家的書和女兒,以為要讀很多書才能接近富人家的女兒,結果他自己讀得太好而喜歡上讀書,卻發現富人的女兒並不愛讀書,所以沒成
都讓我覺得這書太有趣了,另外介紹裡有一段:「希茲(作者)出身於自由知識份子家庭,從小父母對她和她弟弟沒有任何功利性的要求,全家沒事就是讀書和討論學問。」,簡直是我的理想家庭樣板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讀者調查|這10本書買來根本沒看完,是裝文青用的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22697
作者調查台灣讀者沒讀完的,有一本正是《刺蝟的優雅》,我想作為一本 Nerd 聖經小說,讀不讀得完就是一個真 Nerd 檢測吧
《茶花女》典型的愛情悲劇
用「典型」不知道恰不恰當,但我說「典型」指的是在熱戀期就生離死別了,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一樣,觀眾或讀者只會記得熱戀的美好,以及角色們當時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還有最後的遺憾,不用去探究兩人是否從此真的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現實通常應該比較接近《茶花女》裡面,男主角的爸爸最後勸茶花女時說的那樣,開始過日子之後,各個環節都可能浮現出問題。人性通常也是滿足一方面的需求之後,其他方面未滿足的需求就會感覺變得更強烈,熱戀的美好不保證能一輩子順利過日子。其實這種愛情悲劇,觀眾或讀者通常也能感受到角色們熱戀的盲目性,角色們只是一廂情願相信如果在一起,美好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罷了。

Give and Take 描述 taker 提到的論文
《Give and Take》裡提到 taker 是 “kiss up and kick down”,引用的論文是 Roos Vonk, “The slime effect: Suspicion and dislike of likeable behavior toward superio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不過論文裡用的字眼其實更露骨 “licking upward-kicking downward”
這裡可以免費下載全文 PDF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2551842_The_slime_effect_Suspicion_and_dislike_of_likeable_behavior_toward_superiors
論文等讀完再另外做分享,下面附上《Give and Take》作者亞當·格蘭特的 TED 演講連結
芝諾悖論和量子力學
以前在聽芝諾悖論時,有想到這背後蘊含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空間有沒有最小單位
但是都沒聽人,或看書上有這樣講過(以前也比較沒有讀些物理方面的科普書)
得到 APP 上吳軍的《硅谷来信》專欄,這篇《2017/07/28 对话芝诺:导致科技突破的诡辩家》,也一樣沒有這樣講,而是說微積分解決了這個悖論(但這講法其實很有問題,因為量子力學的發現,微積分那種時空是連續而可以無限分割的理想,很可能只是人類的想像而已)
最近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發現第二章 part4 尾巴有這樣來講問題
第二章在講黑體輻射實驗和普朗克發現能量的傳輸是不連續的(量子quantum 這個詞就是普朗克提出來的)
覺得很奇妙,公元前四百多年前的人,提出的問題,在兩千多年後的二十世紀初才被探究到了本質
也想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書有這樣來講芝諾悖論
評 Programming in Python 3: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Python Language (2nd Edition)
Programming in Python 3: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Python Language (2nd Edition)
這本一些基本觀念講得還滿詳細清楚的
不過程式碼不是很好,像開檔案沒有用 with 也沒有 close,不是好習慣
講自訂 class 的部分有一個地方明明要做 immutable 但 &= 實作改了 private value,但 __eq__ 根據那個 private value,__hash__ 卻是根據 id(),完全是有問題的寫法,果然一個小測試就會錯了:
>>> from FuzzyBool import FuzzyBool >>> g = FuzzyBool(.5) >>> g FuzzyBool(0.5) >>> id(g) 4306629328 >>> x = { g: 1 } >>> x {FuzzyBool(0.5): 1} >>> g&=FuzzyBool(.1) >>> g FuzzyBool(0.1) >>> id(g) 4306629328 >>> x[g] 1 >>> h = FuzzyBool(.1) >>> h FuzzyBool(0.1) >>> id(h) 4301064016 >>> x[h]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如過 FuzzyBool 的地方換成 Python 的 int,最後那行是完全不會有問題的
所以這種很硬底子的地方講得又不夠清楚
不過還算值得一讀就是了,重要的東西和 library 都有介紹到
評 Head First Python
快速翻完,覺得這本不是很優,沒有非常適合給入門用
Python 基礎講得很少,然後後半本開始扯到 web, app
我覺得很容教壞新手,因為它提的那些做法都不是真正 production 等級的做法
所以後半本是浪費時間,前半本則是二百多頁內容,其實根本一篇文章就可以講完,也是浪費時間….
安靜,就是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作者在 Ted 的演講,有中文字幕
非常推薦這本書,書本身很容易閱讀,中文版翻譯我也沒注意到大問題
覺得自己內向的人一定要看看,外向的人其實也該看看,可以知道有時適度克制一下外向的衝動有什麼好處,也可以知道如何與內向的伴侶或孩子相處
內向的人可以有自信一點,因為正是內向性格的人,完成了許多偉大的事物
但其實我覺得不管偏外向或內向,大家都該看看這本書,不要在一些決定上被性格的迷思誤導
例如我自己舉一個例子,有些人可能會以為愛講話、愛 social 就是會溝通,但其實真正的溝通是以傾聽為基礎的
剛好杜書伍在哈佛商業評論 2012年12月號的文章 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有一段
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他這段開頭所說的,就是和我舉例的類似的迷思
另外書中有引用一些 Elaine Aron 關於高度敏感的書的內容,可以稍微參考這篇:
網路相關文章:
帕金森法則
沒多少營養的書,不過「組織生病,多半是自作孽」那篇倒是講得很好
簡單講其實也就是我一直認為的:讓庸才出頭是對組織最大的傷害
書裡說「能力差」、「愛眼紅」兩個特質都很強,合起來就變成「爛葡萄」
這種人又特別愛搞權,這種結合「搞不出名堂」(能力差)與「拚命想搞出名堂」(愛眼紅)的特殊現象,稱之為「幼稚病或自發性爛葡萄」
患者開始全盤或部分掌控組織後,組織病情就開始擴散
因為患者會趕走或阻撓比他能幹的人,而任用能力比他差的人,整個組織就開始充滿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