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 jakarta.annotation.PostConstruct;
import jakarta.persistence.EntityManager;
import jakarta.persistence.PersistenceContext;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import org.hibernate.metamodel.model.domain.internal.MappingMetamodelImpl;
import org.hibernate.persister.entity.AbstractEntityPersist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Repository;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Slf4j
@Repository
public class ShowTableNameRepositoryImpl {
@PersistenceContext
private EntityManager entityManager;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Map<String, String> tableNames = new HashMap<>();
MappingMetamodelImpl metamodel = (MappingMetamodelImpl) entityManager.getEntityManagerFactory().getMetamodel();
metamodel.entityPersisters().forEach((k, v) -> {
tableNames.put(v.getEntityName(), ((AbstractEntityPersister) v).getVersionedTableName());
});
log.info("tableNames: {}", tableNames);
}
}
分類彙整: Uncategorized
《歌劇魅影》每個人心中的魅影
光明與黑暗、天堂與地獄,這劇表達出的某種人類的永恆主題,在以前就深深吸引著我,現在的我也許能比較完整描述出我的感受。
目前重新複習,我看的版本是2011年的《歌劇魅影 : 英國皇家亞伯特音樂廳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滿推薦的,不但場面壯觀,結尾還有很多彩蛋。

首先要說,這劇不能用二分法、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來看,不能帶著要去判定魅影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心情去看。
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和邊緣型人格障礙
首先聲明一下,我不是相關專業或做相關工作的,本文所寫的是從小到大生活中看到的,以及看書看資料後,得到的一些想法,純屬個人看法而已。
魅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黑暗面,在你我的心中,正如主旋律的歌詞:
《Phantom of the Opera》歌詞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my mind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your mind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my/your mind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here/there
Inside my/your mind
克莉絲汀也有黑暗面,在魅影的歌詞中也提到了:
《The Music of the Night》歌詞
Floating, falling, sweet intoxication
Touch me, trust me, savor each sensation
Let the dream begin, let your darker side give in
To the power of the music that I write
The power of the music of the nightYou alone can make my song take flight
Help me make the music of the night
另外我想引用一段武志紅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終身成長篇)》第五章「自由」裡的「讓憤怒流動」:
例如《歌劇魅影》中的女主角,她之所以唱不出最高音,是因為她活在競爭中,劇院本來有一個台柱子,可她年紀大了,需要讓位給年輕女孩,但她不願意,因此兩個人之間存在著嫉妒和競爭。女孩顧慮太多,於是生命力也被堵塞了,而魅影唱歌劇的聲音一出現,她立即被吸引,知道那是一種極致,而後也在他的引導下,終於唱出了自己的最強音。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終身成長篇)
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告知這一點,並身體力行,那麼你或許會有一個非常不同的人生起點。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武志紅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斷深入,到現在已有25年。在這期間,他通過十幾本書、幾百萬字…
很推薦大家也讀讀武志紅的說法,我這篇著重的點會在不太一樣的地方。
克莉絲汀被魅影吸引,但忍不住好奇去揭開他的面具後,魅影又羞恥又憤怒又坦白地說出他的心聲:
《I Remember / Stranger Than You Dreamt It》歌詞
Stranger than you dreamt it
Can you even dare to look
Or bear to think of me?
This loathsome gargoyle, who burns in hell
But secretly yearns for heaven
Secretly… secretly
But ChristineFear can turn to love —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This repulsive carcass, who seems a beast
But secretly dreams of beauty
Secretly… secretly
Oh, Christine
魅影說自己是在地獄裡焚燒的噁心石像鬼,卻偷偷渴望著天堂;醜惡的形體像個野獸,卻偷偷夢想著美女。
這段心境實在是太像青春期以後,嘗試向外發展親密關係時會有的心情了,因為還缺乏自信,容易覺得好像對方都是美好和光明,自己都是醜陋和黑暗,如果原生家庭感覺像地獄,又更會覺得好像別人都是天堂。
魅影醜陋的臉,代表我們每個人平常藏著、羞於見人的那一部分,電影《心靈捕手》裡,威爾和史凱拉吵架那段,很精彩地描繪出這種心理。我們大部分人不會醜到魅影那樣,也不會慘到威爾那樣,但都或多或少會有這種心理。如果沒有過,可能天生太幸運,不然就只是缺乏自覺而已。就算外表好看的人,某些部分也可能很嚇人(這也許需要自己體會過才知道)。
克莉絲汀很惶恐的時候,被勞爾帶到屋頂上,她一開始唱的歌詞在表達她的恐懼,但最後一段又忍不住表現出對魅影的某種眷戀(這裡演員表現的轉變很棒):
《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歌詞(克莉絲汀)
But his voice filled my spirit
With a strange, sweet sound
In that night, there was music in my mind
And through music, my soul began to soar!
And I heard as I’d never heard beforeYet in his eyes
All the sadness of the world
Those pleading eyes
That both threaten and adore
但是勞爾從頭到尾都是在否定魅影,也就等於是否定克莉絲汀的黑暗面:
《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歌詞(勞爾)
This Phantom is a fable
Believe me
There is no Phantom of the Opera
…
There is no Phantom of the Opera
…
What you heard was a dream and nothing more
然後勞爾就唱了情歌《All I Ask of You》,克莉絲汀也以為勞爾能讓她擺脫魅影,兩人最後相吻,有些觀眾在這裡拍手,也有人覺得他們的愛情很美好,是偉大的愛情(維基上寫的),我只覺得無法認同這膚淺、空洞的愛,因為這一對注定要失敗。
勞爾不願去看見黑暗面,在這點上完全否定克莉絲汀,這對關係絕對是巨大的傷害。對克莉絲汀來說,在愛情中還要壓抑和隱藏黑暗面,她就無法表現出完整的自己,她會覺得少了什麼,她無法拋棄黑暗面,因為黑暗面同時也蘊藏著力量,所以她徬徨著在墓地裡尋找父親或魅影,唱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ct II.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Christine)》。
魅影回應克莉絲汀《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ct II. “Wandering Child… / Bravo, Monsieur…” (Phantom, Christine, Raoul)》,這時勞爾也出現,三人的三角關係拉扯著,勞爾覺得克莉絲汀的心又偏向了魅影(很理所當然呀)。
魅影替代男主角,在劇中劇舞台上和克莉絲汀假戲真唱《The Point of No Return》,彷彿也在述說他們真實的關係,克莉絲汀把魅影罩袍頭上掀開,魅影露出戴著面具的臉後,換魅影唱起求愛歌《All I Ask of You》。
被其他人打斷後,魅影帶著克莉絲汀躲到地下迷宮中,這裡的《Down Once More… / Track Down This Murderer》魅影述說他的臉造成他種種不幸,克莉絲汀有一段歌詞說:
This haunted face holds no horror for me now
It’s in your soul that the true distortion lies
她已不害怕魅影的臉,魅影真正扭曲的地方是他的靈魂。
這段實在是太充滿了心理學的比喻,同樣可以用電影《心靈捕手》那段來說明,威爾覺得別人知道他的真實情況(魅影的臉)就會不喜歡他,所以常常是自己先主動把別人推開(扭曲的心理)。
就像勞爾膚淺的愛,不能讓克莉絲汀逃避她的黑暗面,克莉絲汀的愛,也無法直接讓魅影走出他的地獄,離開地獄的那一步還是要魅影自己跨出去,就像《心靈捕手》的威爾,也必須先放下自己扭曲的心理,才能再去尋回史凱拉。
克莉絲汀吻了魅影,我想是出於真心,而不是為了救勞爾故意做的,她和魅影雙方都看見和接納了彼此的黑暗面,魅影最後選擇放了勞爾讓他帶克莉絲汀走,走的時候克莉絲汀還不停回頭看魅影。
魅影讓克莉絲汀走,我想是他知道自己還沒走出自己的地獄,而且他也做了錯事,留著克莉絲汀只是把她一起拉進地獄。
勞爾和克莉絲汀從此就幸福快樂了嗎?韋伯後來出了《歌劇魅影:愛無止盡》(我19年才發現有這部),告訴大家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那樣。
我猜韋伯也許很受不了有些人以為,最後看起來幸福的就是好人,魅影就是壞人,勞爾和克莉絲汀從此幸福快樂。其實《歌劇魅影》本身著重的點是在魅影的救贖,也就是每個人黑暗面的救贖,我會合理懷疑韋伯投射了很多自己在魅影這個角色上。知道這點,自然就不會對《歌劇魅影:愛無止盡》的劇情有太多驚訝,但不知道的人,就會覺得續集的劇情很瞎。
不過也正是因為續集,我更有信心講出這篇想講的東西。
總結
小時候我們力量和自信還不夠,總覺得是有人能讓我們醜小鴨變天鵝、灰姑娘變公主,就算覺得身處地獄,也只能盼望著有一天有個人會把我們拉出地獄,這時對外發展關係的失敗,都彷彿是天大地大的事。
之後我們漸漸比較有了力量,特別是經濟上開始獨立,甚至空間上也獨立(離家),但心裡卻可能仍受到以前的制約(習得性無助),因為原本身處地獄而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地獄,總覺得還是需要靠別人,才能讓我們離開黑暗地獄走進光明天堂。
而後,也許靠著自己的努力,加上有人適時稍微拉了一把,我們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並不完全是地獄,我們自己就能走出地獄創造自己的天堂,不需要靠別人給。就像續集中,勞爾並沒有帶給克莉絲汀天堂,反而成為了她的地獄。
我們也終於了解,自己心中的那張魅影的臉(自己覺得的外在或內在缺點),並不嚇人。其實對自己越感到自在的人,就越不會去挑剔別人,真的覺得不自在的地方而能夠改變的,可以選擇去改變,無法改變的只要選擇接受它,也就能夠感到自在。
最後,也許我們能夠去尋求彼此深深理解與接納(羅傑斯)彼此魅影(平常不會對外人表現的一面)的愛。
韋伯阿公滿可愛的,可以看看 XD
《偶然發現的一天》劇終總評
之前看劇寫了前一篇
本來期待後半段劇情能有更大的突破,不過現在整齣看完,覺得是失望的。

後半段劇情一直在和漫畫家前一部作品糾纏(有點前世今生的意味),讓人覺得很無聊,格局小成純粹的戀愛劇,原本大有發展空間的角色覺醒和發展,反而非常少。
最後更讓人不滿的是,快結束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漫畫快結束,所以整個世界在崩塌,結果最後劇情竟然進行到女主角上大學,然後又見到河路,那前面崩塌是在崩假的喔。讓人覺得失去真實,全部都可以很廉價想怎樣就怎樣,嚴重讓觀眾無法入戲。
總結可以說,這劇看前半就可以了,後半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春河劇團《大家安靜30》
2019.9.28 晚上 7:30 在國家戲劇院看了春河劇團《大家安靜30》。

這齣戲只能說,很鬧很鬧,越到後面越讓人連續爆笑。最大特色應該是,這是一部在舞台劇上,演出舞台劇排演和演出的戲,舞台也兩次 180 度旋轉,能看到平常看舞台劇不會看到佈景背面。
要說整齣戲有沒有比較深的意涵,我個人是沒有體會到,不過如果只看喜劇娛樂性,絕對是非常足夠,能夠讓人有一個開心大笑的夜晚。
另外,開演前在現場買節目冊,看到攤位上也在賣《上一堂EMBA戲劇課:學會創意領導、展現團隊合作,一窺全球頂尖商學院培育優秀領導人的方法》這本書,順便帶了一本,似乎讓攤位的人滿驚奇,可能會說要買書的人很少很少。
2019臺北市音樂季《綠島小夜曲》原創音樂劇
2019.8.17 晚上 7:30 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和果陀劇場合作的《綠島小夜曲》。

這齣我個人是覺得,重點放在聽音樂看跳舞,就可以了,因為整齣戲本來就是為了集中呈現周藍萍所創作的歌曲的。劇情方面比較單調薄弱,沒有太多深度。因為票價算是相對便宜了,而且我買三樓位置,所以也不至於覺得後悔就是了。
粽子的心理意涵
我覺得粽子很配 bonding 這個英文單字,第一層意思是,粽子本身是各種材料 bond 在一起;第二層意思是,粽子的製作和傳遞是一種家族間的 bonding。

每次看朋友發的關於粽子的照片,有朋友家裡包的粽子,有女性朋友回娘家跟媽媽一起包的粽子,也有男同事回娘家包粽子,我都會忍不住想像其中的 bonding。
所以每年端午,我都會有點想跟台北的朋友拿粽子,彷彿透過粽子感受到其中的那種 bonding,可以稍微減輕一點飄零的感覺。
過去幾年曾拿過,但有時也怕麻煩到別人,沒有特別要,今年意外拿到,特別開心。
(此文獻給給我粽子的那位美眉)
《水中之書》相遇能珍惜則珍惜
2019.05.11 晚上 7:30 在國家戲劇院看了【表演工作坊】《水中之書》。(可能有些許雷,注意)

整齣劇的核心梗,還滿有趣的,不過覺得沒有太多需要寫的,有時寫多了反而壞事。記得幾年前看《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最後吳念真跑出來講個大道理(什麼批判知識份子的傲慢之類),壞了我對整齣劇的印象。(不過現在也覺得可以寫一篇《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我應該可以講得比吳念真好)
《水中之書》也隱約有點想要講個大道理,不過還好不會到讓人反感,可能也因為那個核心梗太超脫現實,幾個角色因為核心梗發生的改變,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多說教意味。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一次奇蹟。生命中碰到的每一個人,你都不知道他跟你是什麼關係,可能有很深的關係,你都不知道。
撇開劇中在現實不可能發生的核心梗,人生中的每個相遇也都符合這個描述,只是我們不可能每個相遇都同等珍惜,畢竟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大部分的相遇,我們應該不會在初次見面,就知道這個人會是一生摯友或伴侶,而是需要時間慢慢接近和了解。如果自己已經夠成熟、能珍惜別人,不會需要貶低或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在遇到自己想珍惜的人時,即使自己能珍惜對方,對方也不見得是已經懂得珍惜別人的人,對方有沒有可能改變,只取決於對方的意願,無法強求。所以人生中如果能遇到可以互相珍惜的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劇的中場,何實對小蕭說:「我現在感覺生命每一剎那都如奇蹟般地展現在我們四周。快樂也好,痛苦也好,良心也好。當你真正活在那剎那間,接受那一切時,你自己心中的狀態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綻放。」此時,要出門籌資的小蕭說,不,是將就。
我覺得接受並不是說永遠繼續維持目前的一切,而是認識到目前的一切,並接受目前就是這個樣子,然後來決定以後要怎麼辦。就像人生一開始,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拿到什麼牌,但看過手上的牌以後,決定怎麼來打牌,我們還是或多或少有選擇在的。
「將就」是以為自己沒有選擇了,但這不是真的,如果一個關係是損耗、不能滋養自己的,而且無法改變,那就想辦法拉開距離或離開吧。我現在也有一種感覺,有時自己不先脫離一個損耗的關係,就沒辦法準備好自己去迎接一個滋養的關係(即使目前可能還不知道這個關係在哪)。
本來以為這劇寫不了多少東西,沒想到還能衍生出一些來。另外,之前在《花吃花》看簡嫚書演高中生,這次看她演小女孩,也是個有趣的點。
《火影忍者》讓你痛苦的也帶給你力量
鳴人體內被他父親封印了一半的九尾,這並不是他自己的選擇,很像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自己成長的家庭環境。九尾讓鳴人受到村裡人的排擠,造成他的痛苦,但也讓他立志要成為火影,而且九尾的查克拉也提供鳴人巨大的力量。我們成長經歷中的痛苦,也會給我們力量嗎?

武志紅的《為何你總是會受傷》裡「Part 2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完美的人背后常藏有超常的痛苦」>「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提到一個案例:
譬如,那些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成年人,如果你深入看他们的人生,你会发现,他们多数都有一个糟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如果想获得父母等亲人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必须先讨好他们。他们没有品尝过“无条件的爱”的滋味,这很不幸,这不再是“恰恰好的挫折”,但是,他们也由此发展出了超乎常人的察言观色的能力。
我一个朋友在这方面堪称超人,他特别懂得眼高眉低,能用短短几句话让一个陌生人心花怒放,于是可以非常顺利地渡过很多难关。譬如,我们去一个餐馆吃饭,他能用几句不起眼的话取得服务员的欢心,并回报给我们五星级的服务,甚至不惜去和厨房的师傅谈判,让我们那一桌上的菜量明显多于其他桌。他从不缺女朋友,在学校里备受老师和同学喜爱,工作后也很受领导器重。
一开始,我钦佩他这种能力,但不久后,我对他有了很深的同情。原来,他的童年一直缺乏爱,父母都很能干,物质条件优越,但除非他耍一些花招,否则父母很少主动关注他。他就是在和父母不断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练出了这种超人的察言观色的能力。
不懂他的人,会艳羡他。但如果深深地理解了他之后,你会明白,伴随着这种超乎寻常的察言观色能力的,是一直在流血的伤口。尽管可以轻松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喜爱,但他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对此没有信心。更关键的是,他的亲密关系一塌糊涂,他谈了多次恋爱,但不管他付出多大的心血,最终都没有好结果。他伤痕累累,他的女友们也伤痕累累。因为这一点,无论他在其他关系上取得多大成功,他在处理亲密关系上仍然可以说是失败的。
这是人性中最常见的一种矛盾。如果你认真审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去急着表达景仰或艳羡之情,那么你会发现,许多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人,都恰恰是在这一方面受过严重伤害的人。
痛苦是會帶給人力量的,只是有時這力量不像上面案例那麼明顯,自己可能還沒察覺到是什麼,或者察覺到力量,但還沒察覺到力量來自痛苦的經歷。同時,沒有被覺察的力量,就算能帶來利益或好處,也可能造成傷害,或者仍不會讓自己幸福(像上面案例親密關係老是失敗)。就好像鳴人還不能完全控制九尾的力量前,九尾的力量很容易暴走,並讓他受傷。
痛苦產生力量,但痛苦也持續在影響我們,覺察這一切,可能才能夠去使用力量帶來好處,而避免痛苦經歷帶來的負面影響。我自己也還在這個旅程上,所以還不確定如果做到之後,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中,上面案例同一段落的結尾:
现实生活中,不乏永泽这样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华丽的外表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能力之下,其实隐藏着的是一颗备受伤害的心。
但反过来看,他们在与伤害他们的力量作斗争的过程中并没有一败涂地,相反倒是发展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假如有一天,这样的人超越了自己的宿命,真正明白了自己人生的局限性,那么他的心灵就有望成长为一个巨大的珍珠贝,最终将那些侵入他心灵的岩石化为巨大的珍珠。
我那个朋友也罢,永泽也罢,他们发展出超常的人际能力,其初衷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以让自己在病态的家庭中可以生存。
痛苦雖痛,但就如同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痛苦產生的力量也讓我們生存至今。不過在能夠處理好力量背後的痛苦前,力量也有它狂暴、粗野的一面,像鳴人初次和九尾見面時,九尾被封印關在牢籠裡,但在鳴人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九尾的力量也是會暴走。
生活中一些事件也可能在心理產生類似的效果,導致狂暴的力量奔湧而出、控制不住,很像是九尾的牢籠被誤開了。我個人體會到的這種經驗,是在自卑情緒被觸動的情況下,我指的自卑情緒是《脆弱的力量》裡面提到的那種定義:
「自卑是害怕與他人失去連結。我們先天在心理、情感、認知、精神上都想要獲得連結、愛與歸屬感。」
「自卑,是害怕失去連結。」
「我不夠格或不夠好,才無法被愛,無法獲得歸屬感或連結。因為我沒人愛,所以也找不到歸屬感。」
「只要我們在乎人際關係,擔心失去與他人的連結,自卑永遠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書裡也提到自卑情緒的痛苦是真實的痛苦,不亞於身體上的疼痛:
「自卑情緒是真實的痛苦,大腦的化學物質強化了社會接納和連結的重要,社會中排擠和疏離所造成的痛苦是真實的傷痛。」
所以這種痛苦會迫使我們為生存而抗爭,這是生能量和死能量的鬥爭,否則,如果世界是好的、其他人都是好的,而我們無法參與其中,那我們該如何生存(這想法當然不是真實的,只是在痛苦下就容易有這樣偏頗的感受跑出來)。
對於連結不多、優質連結不多的人,痛苦會更深,因為要擺脫那種情緒,除非能夠從其他連結得到安慰,但因為連結本來就不多,要建立也不是那麼快和容易。另一個方法就是,去看到其他人(這裡是特別指和我們連結斷裂的人)也不是完全好的,所以原本我們在意和包容的人,在為生存抗爭的黑色生命力奔湧下,也很難再那麼包容(九尾會咬打開牢籠的人)。
其實《火影忍者》中,鳴人和我愛羅兩個角色,都在和他們的自卑情緒抗爭,只是鳴人是比較正面一點的方式(主角必須正面),我愛羅一開始則是變成只相信自己、只愛自己,只有自己是好的,外界都是敵意的存在,活在全能自戀的一元世界中,直到接觸鳴人後開始發生改變。
以上一些用詞是在得到 App《武志紅的心理學課》聽到的
我還在處理力量背後的痛苦的旅程上,但有另一個課題我覺得也很重要,就是去多建立優質的連結,因為父母和原生家庭很可能都已經無法改變了(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只能在別處尋找。建立優質連結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找對的人,否則改變不對的人就和改變父母一樣困難,什麼是對的人,在《假性孤兒》(簡體:《不成熟的父母》)最後一章提到的「情感健全」(簡體:情感成熟),滿有參考價值。
《花吃花》不幸的擴散
2019.2.16 晚上 7:30 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表演工作坊】《花吃花》THE FLOWER EATERS,以下是一些個人感想。(有雷注意)

劉思彤、鍾思琪、李茜三個主要角色,在劇裡都有帶出她們悲慘的原生家庭,說悲劇來自於她們原生家庭不幸的擴散,似乎也不為過。
鏘鏘、咚咚兩個角色很純粹是專職幫凶,劇中對她們個人著墨不多,也許可以說是平庸的邪惡。
周子怡看起來是背後煽風點火,導致悲劇的導火索,但劇中對她個人背景也沒有著墨,是滿有趣的一點。但如果把一切問題都歸在她身上,認為只要她不要做那些兩面三刀的事,一切就都沒事,則是一個過於簡單的答案。
就算沒有發生悲劇,三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可能讓她們在往後的人生繼續不幸,例如:過早而不明智地結婚、選擇了錯誤的人、婚後再重複原生家庭的不幸。
(劇中不幸的家庭,是很明顯的不幸,因為隱晦觀眾可能看不懂,但看似正常的家庭,也可能隱藏不幸,參考:《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人很容易不自覺地複製父母和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只要不去覺察,就會複製上一代的模式,再傳播給下一代,就算這個模式是不好的。要斷開這種惡性循環,需要很大勇氣和耗費不少力氣,希望未成年的孩子能做到是很難的,因為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而且人年紀越大,各方面其實也都越僵化。
想要斷開惡性循環,經濟獨立可能是第一步,因為不能期待上一代先改變,別人要不要改變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要不要成長是自己能控制的,如果經濟上還依賴著,就很難不被原本的關係場侷限住。這也是未成年孩子很難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原因,所以劇中三個角色的較好策略可能是,努力撐到經濟獨立的那天,然後追求個人成長,讓自己心智成熟,再去尋求親密關係。
人生很短、很殘酷,過去的事無法重來,我想這也是一些成年人不敢尋求自我成長的原因,如果知道自己原本可以更好,怎麼面對已經過去的事和目前的處境?這種感覺太痛苦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自我成長永遠不嫌晚,只要人生還沒結束前,有可能再碰到什麼奇遇,都很難說。而且就算已選擇的,也未嘗不能因為自我或共同的成長,而變得美好。
這部戲還有一個特點是,有些劇情例如劉思彤最後不斷呼喊不要再看了,讓觀眾強制被成為旁觀者,我內心只想呼喊「不要折磨觀眾了,不然是要觀眾干擾演出嗎」,也算滿有意思的。不知道經過這樣洗禮的人,以後如果看到有人被霸凌,能否有勇氣站出來和被霸凌者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