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7 晚上 7:30 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和果陀劇場合作的《綠島小夜曲》。

這齣我個人是覺得,重點放在聽音樂看跳舞,就可以了,因為整齣戲本來就是為了集中呈現周藍萍所創作的歌曲的。劇情方面比較單調薄弱,沒有太多深度。因為票價算是相對便宜了,而且我買三樓位置,所以也不至於覺得後悔就是了。
2019.8.17 晚上 7:30 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和果陀劇場合作的《綠島小夜曲》。
這齣我個人是覺得,重點放在聽音樂看跳舞,就可以了,因為整齣戲本來就是為了集中呈現周藍萍所創作的歌曲的。劇情方面比較單調薄弱,沒有太多深度。因為票價算是相對便宜了,而且我買三樓位置,所以也不至於覺得後悔就是了。
底下都是邊看邊記下的一些看點,全部都是爆雷,請慎入。
2019.05.11 晚上 7:30 在國家戲劇院看了【表演工作坊】《水中之書》。(可能有些許雷,注意)
整齣劇的核心梗,還滿有趣的,不過覺得沒有太多需要寫的,有時寫多了反而壞事。記得幾年前看《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最後吳念真跑出來講個大道理(什麼批判知識份子的傲慢之類),壞了我對整齣劇的印象。(不過現在也覺得可以寫一篇《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我應該可以講得比吳念真好)
《水中之書》也隱約有點想要講個大道理,不過還好不會到讓人反感,可能也因為那個核心梗太超脫現實,幾個角色因為核心梗發生的改變,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多說教意味。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一次奇蹟。生命中碰到的每一個人,你都不知道他跟你是什麼關係,可能有很深的關係,你都不知道。
撇開劇中在現實不可能發生的核心梗,人生中的每個相遇也都符合這個描述,只是我們不可能每個相遇都同等珍惜,畢竟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大部分的相遇,我們應該不會在初次見面,就知道這個人會是一生摯友或伴侶,而是需要時間慢慢接近和了解。如果自己已經夠成熟、能珍惜別人,不會需要貶低或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在遇到自己想珍惜的人時,即使自己能珍惜對方,對方也不見得是已經懂得珍惜別人的人,對方有沒有可能改變,只取決於對方的意願,無法強求。所以人生中如果能遇到可以互相珍惜的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劇的中場,何實對小蕭說:「我現在感覺生命每一剎那都如奇蹟般地展現在我們四周。快樂也好,痛苦也好,良心也好。當你真正活在那剎那間,接受那一切時,你自己心中的狀態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綻放。」此時,要出門籌資的小蕭說,不,是將就。
我覺得接受並不是說永遠繼續維持目前的一切,而是認識到目前的一切,並接受目前就是這個樣子,然後來決定以後要怎麼辦。就像人生一開始,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拿到什麼牌,但看過手上的牌以後,決定怎麼來打牌,我們還是或多或少有選擇在的。
「將就」是以為自己沒有選擇了,但這不是真的,如果一個關係是損耗、不能滋養自己的,而且無法改變,那就想辦法拉開距離或離開吧。我現在也有一種感覺,有時自己不先脫離一個損耗的關係,就沒辦法準備好自己去迎接一個滋養的關係(即使目前可能還不知道這個關係在哪)。
本來以為這劇寫不了多少東西,沒想到還能衍生出一些來。另外,之前在《花吃花》看簡嫚書演高中生,這次看她演小女孩,也是個有趣的點。
2019.2.16 晚上 7:30 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表演工作坊】《花吃花》THE FLOWER EATERS,以下是一些個人感想。(有雷注意)
劉思彤、鍾思琪、李茜三個主要角色,在劇裡都有帶出她們悲慘的原生家庭,說悲劇來自於她們原生家庭不幸的擴散,似乎也不為過。
鏘鏘、咚咚兩個角色很純粹是專職幫凶,劇中對她們個人著墨不多,也許可以說是平庸的邪惡。
周子怡看起來是背後煽風點火,導致悲劇的導火索,但劇中對她個人背景也沒有著墨,是滿有趣的一點。但如果把一切問題都歸在她身上,認為只要她不要做那些兩面三刀的事,一切就都沒事,則是一個過於簡單的答案。
就算沒有發生悲劇,三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可能讓她們在往後的人生繼續不幸,例如:過早而不明智地結婚、選擇了錯誤的人、婚後再重複原生家庭的不幸。
(劇中不幸的家庭,是很明顯的不幸,因為隱晦觀眾可能看不懂,但看似正常的家庭,也可能隱藏不幸,參考:《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人很容易不自覺地複製父母和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只要不去覺察,就會複製上一代的模式,再傳播給下一代,就算這個模式是不好的。要斷開這種惡性循環,需要很大勇氣和耗費不少力氣,希望未成年的孩子能做到是很難的,因為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而且人年紀越大,各方面其實也都越僵化。
想要斷開惡性循環,經濟獨立可能是第一步,因為不能期待上一代先改變,別人要不要改變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要不要成長是自己能控制的,如果經濟上還依賴著,就很難不被原本的關係場侷限住。這也是未成年孩子很難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原因,所以劇中三個角色的較好策略可能是,努力撐到經濟獨立的那天,然後追求個人成長,讓自己心智成熟,再去尋求親密關係。
人生很短、很殘酷,過去的事無法重來,我想這也是一些成年人不敢尋求自我成長的原因,如果知道自己原本可以更好,怎麼面對已經過去的事和目前的處境?這種感覺太痛苦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自我成長永遠不嫌晚,只要人生還沒結束前,有可能再碰到什麼奇遇,都很難說。而且就算已選擇的,也未嘗不能因為自我或共同的成長,而變得美好。
這部戲還有一個特點是,有些劇情例如劉思彤最後不斷呼喊不要再看了,讓觀眾強制被成為旁觀者,我內心只想呼喊「不要折磨觀眾了,不然是要觀眾干擾演出嗎」,也算滿有意思的。不知道經過這樣洗禮的人,以後如果看到有人被霸凌,能否有勇氣站出來和被霸凌者站在一起。